自3月30日省委召开主要领导领衔重大改革项目启动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作为“改革一号工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重要发展机遇来抓,市委书记亲自领衔、亲自推动,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敢于创新,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初步成效。
一、试点工作有创新有特色
一是做好规定动作。我市坚持提高标准,加快进度,迅速完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工作进度比全省试点总体要求提前了一个月,负债表编制标准实现了由市级扩大至区级,延伸到乡镇、村级,编制年份由2013-2015年延伸至2011-2015年。目前,市国土、环保、水务、农委、林业五个部门已完成了2011-2015年度市、区、镇、村四级数据填报和对接工作。根据省委试点工作要求,我市除将土地资源、林木资源和水资源资产纳入核算账户外,还结合实际在梁子湖区开展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并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生态服务价值。
二是创新自选动作。我市借改革试点契机,做好自选动作,凸显鄂州特色。制定了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警示手册,编制了领导干部推进绿色发展行为规范,引导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定了经济发展负面清单,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约束产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了自然资源保护和修复工程清单,加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投入。设立50万元损害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奖励基金,制定了举报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发动社会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并发放了首批举报奖金。在梁子湖区基层党组织设立生态委员,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生态电子地图编制和梁子湖区自然资源资产生态金融试点。
三是加强数据审核。学习借鉴浙江湖州改革试点经验,制定了《鄂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质量控制办法》。各地及相关资源主管部门对报表编制、填报说明和有关基础数据进行集体研究和评估。加强专业技术力量指导,相关部门组织业务团队,在全市进行巡回指导服务,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邀请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等第三方力量在数据补充调查、统计口径平衡和数据审核评估等方面重点加强攻关。在全国率先从合法性、逻辑性、完整性、关联性和价值量五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审核。梁子湖区根据委托第三方核算的价值量数据,分别对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价值量核算表进行审核。
四是破解编表难题。针对试点过程数据缺失、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创新特色方法,破解数据难题。在土地资源方面,以国土二调数据为基准,以事实为依据,解决了耕地、草地和林地数据不同部门之间存在差异的问题。在林木资源方面,以2009年全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为基础,依据年度林地变更和森林资源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林木生长模型和档案更新,推算获得了非普查年份的数据。在水资源方面,邀请水利部水资源研究所专家指导水资源存量账户填报,解决了河湖生态耗水量试填问题;依照湖北省水资源公报公布的鄂州市相关数据定额,结合相关统计数据,解决了灌溉水回归量填报难题。
五是试审同步介入。市审计部门同步参与负债表编制,全面掌握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增减变化和管理、保护、利用、治理等基本情况,为审计工作打好基础。研究确定了审计方法和审计重点,初步制定了由23项红线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和有关目标责任制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率先开展了审计试点,在梁子镇对土地资源管理和水资源管理实施了初步审计。
六是高位推进落实。创新试点工作领导机制,实行一个领导小组、三个督办专班、一支社会力量“131”工作机制。市委主要领导亲自领衔改革,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牵头推进改革,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专题会议,部署阶段工作任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对策,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由市改革办联合市环保局、市委市政府督查室、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媒体等组成督查组,成立三个督办专班,上门到各责任单位现场督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二、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并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需要边试编、边探索、边总结、边解决。我们认为,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研究。
一是评价系统有待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评估困难,有的外部性明显,无法估量成本价值,有的缺乏市场交易价格,难以估量核算。评价生态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比如:耕地质量等级是否优良、水资源的保护及水生态环境是否达标、林业生态建设及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应实现什么目标、矿山资源开采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控制到什么程度、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什么标准等,再加上很多生态环境的保护或破坏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目前,只能从现实出发,看实物形态及生态建设的实施效果,要准确、科学评价生态文明还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努力。
二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不明晰。有些自然资源资产是跨区域的,比如,梁子湖地跨4个市,其水资源产权归属并不清晰。虽然,国家出台的改革方案特别提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不涉及自然资源的权属关系和管理关系,但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通常都是对其行政区划内的自然资源进行计量和统计,而不是根据自然资源分布的整体性进行划分,就有可能造成不同行政区域间对利益的追逐和责任的推诿,也可能造成同一自然资源的重复核算、或者核算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三是自然资源资产数据支撑体系不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各项数据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数”出多门难确认,缺乏汇集与整合。不同责任主体的数据口径又不尽相同,并存在交叉或遗漏现象。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等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存在统计口径不一致,因认识及条件的限制,很多基础工作没有开展,非普查年份数据缺失、个别历史数据难以获得等问题,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难以鉴定。
四是自然资源资产核算方式有待确定。资产负债表作为一种会计学工具,目前广泛用于记录企业、政府等各项经济主体的财务状况,主要通过会计确认核算。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企业、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有明显的不同,需要通过统计加总而来,并不需要进行会计确认。由于自然资源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全面计量性,导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很难像企业资产负债表那样形成一个严格的会计平衡关系。如何寻求自然资源的核算方法需要研究。
三、几点建议
针对调研中了解和我们思考的几个问题,对我市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树牢“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强化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全市上下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当前首要任务是要通过改革和试点,真正让绿色发展的指挥棒硬起来,推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牢“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强化推动绿色发展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市上下营造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聚合优势力量,协同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改革。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工作政策性、专业性强,涉及方方面面,在工作部署、安排布局、工作精力、专业人才整合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予以充分保障。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显到隐、由低到高的原则,在进行深层次、全面、系统、科学大胆探索的同时,针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简易版的方案和措施,从具体事抓起,按照由简到繁原则,从最有效最管用的事情做起,逐步深入,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一件一件事情抓落实,绝不允许出现试点工作在推进,却对损害资源环境的问题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的现象,不断巩固扩大我市改革试点成果。
(三)强化责任落实,推进离任交接制度。要通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自然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进一步明责、确责、考责,严明纪律规矩,强化监督检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结合换届工作,把奖惩落到实处,树立和强化绿色发展的鲜明导向。同时,要积极推进离任交接制度,强化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确保“一号工程”改革成功、取得实效。
(四)坚持因地制宜,聚焦生态建设重点。结合我市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资产禀赋特点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结合领导干部岗位职责,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链条为主线,聚焦我市的重要自然资源资产(如:土地、湿地、湖泊等)和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如: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尤其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中要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策,制订自然资源资产预算绩效管理办法,资金向生态效益好的自然资源资产倾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健全信息系统 ,不断深化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改革工作。自然资源资产种类繁多,信息庞杂。为了有效利用冗杂、分散的自然资源资产信息,建立健全全市自然资源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自然资源信息平台,实现自然资源资产信息的同步和整合,从而对这些自然资源资产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汇总分析,以便有效利用相关信息,最终达到合理评价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目的。从深层次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大胆探索,细化分解任务、责任主体、时间进度,坚持边试点、边深化、边总结、边完善,不断研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推进我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六)坚持实事求是,支持改革创新。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和“看职责、看行为、看后果”的方法,紧扣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正确处理好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证关系,以是否符合中央和省有关改革创新的决策部署为标准,正确看待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支持改革创新,又要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促进自然资源资产合理开发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版权所有 中共鄂州市委统战部 技术支持 鄂州新闻网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滨湖北路滨湖大厦 邮编:436099
邮箱:eztzb3830482@sina.com 电话:0711-3830482
鄂ICP备150157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