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鄂州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综改示范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坚持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走出一条独具鄂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鄂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形势喜人
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梁子湖区500平方公里全面退出一般工业,鄂州被列入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105个重点减排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在全省率先实现火电机组全脱硫、全脱硝,钢铁烧结全部完成烟气脱硫,水泥旋窑实现全脱硝。累计淘汰炼铁炼钢和水泥产能近300万吨,关停小选矿厂200余家。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6%。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走在全省前列。“三边”植树和环梁子湖生态林带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市创建积极推进。实施涂镇湖破堤还湖、洋澜湖综合治理等工程。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123个村环境连片整治,6个乡镇获评“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6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实施清洁乡村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垃圾收集全处理全覆盖,率先启动城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二、鄂州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短板
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建设生态文明市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污染问题。主城区空气污染问题突出,节能减排形势严峻,鄂钢、球团矿等部分企业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固废物及垃圾处理不到位,农业面源污染趋重。二是生态资源保护问题。湖泊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山体植被破坏较为严重。林业资源不丰富,森林保护力度不够,林分质量退化。三是建设机制问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在指导思想、实际工作和业绩考评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轻生态建设,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责任意识。四是产业结构问题。尽管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工业存量大,技术升级任务重。生态农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化肥、农药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绿色产业,促进经济生态双赢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充分发挥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生态环境优势,主打绿色生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优势产区聚集。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业生态园走集约化道路,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种养结合、渔牧结合的生态立体农业循环模式,坚持提供高品质的生态农业产品,不断扩大“梁心”有机番茄、“梁道”有机稻米等鄂州生态品牌。做好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文章,打造大色块农业、生物质农业、智慧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新型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加农民全产业链收入。
坚决落实中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精神,对鄂钢、球团矿等排放大户,进行24小时在线联网监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存量资源,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通过企业间的资源循环、能量循环,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推进产品换代、企业升级、资源整合,破解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经营,以优化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攻方向,加快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依托鄂州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抓好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综合应用等新型能源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强化政府引导,完善政策机制,推进节能环保、再制造等产业规模化发展,支持鄂州开发区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力度。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国际航空都市区建设,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制定绿色物流技术标准,推动物流平台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临空医疗、精密制造、生态农业等多个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延伸航空物流产业链条。
(二)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增强干部群众保护自然资源资产意识。建立完善统一的确权登记系统,对市属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统一进行确权登记。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制定权利清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处理好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农业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按照村集体、农民、社会资本参股的模式,推动土地流转,探索组建生态农业公司,发展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加快发展家庭农场,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
建立绿色考核机制。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绿色系数”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差别化的考核制度。完善绿色财税机制。加大对梁子湖区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力度,落实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激励并引导各类主体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统筹各类生态环保资金,加大生态建设投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土地经济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构建绿色金融体制。建立完善绿色信贷制度,加大对绿色企业、生态建设的金融支持。探索设立生态银行。通过财政贴息、担保、非税收入激励等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规模。鼓励和探索林权、采矿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污水处理收费权、用水权、用能权、特许经营权等权益的初始有偿分配、交易和抵押、质押,推进节能环保设施融资、租赁业务,拓宽绿色需求融资渠道。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环境保险新产品。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探索开展巨灾保险。
(三)强化科技支撑,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信息引进推广应用的力度。健全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挥院士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在优势产业区和生态农业基地推进多功能、智能化、精准化设施农业装备。
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农业综合信息采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应用系统平台,实现网上办事、在线沟通和公众互动。依托移动互联网、移动大数据、打造农资分销平台、农业金融平台、资讯服务平台、农产品电商平台、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完善鄂州生态农业投入品标准、生产过程控制标准、产品质量检验检疫标准,加强标准化生产。
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发展。围绕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领域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力争在2到3年内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业全部实行清洁生产。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工程、电子商务等产业,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抢占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版权所有 中共鄂州市委统战部 技术支持 鄂州新闻网
地址:湖北省鄂州市滨湖北路滨湖大厦 邮编:436099
邮箱:eztzb3830482@sina.com 电话:0711-3830482
鄂ICP备1501576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