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群英谱 > 正文
艾三明:守护历史留住乡愁
时间:2015/12/22   来源:鄂州日报


   
 
    

pic_33.jpg


记者曹彦 


     “这里是幕阜山余脉,这里是三朝古都,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艾三明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鄂州人,守护历史,留住乡愁,他义不容辞! 


     “之前在文化战线工作时,有四五年时间主持了《鄂州文化志》编纂工作,参与《鄂州市志》的编辑,后又参加了省旅游局组织的《湖北旅游景观鉴赏辞典》编写,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楼一阕都印在我脑中,为鄂州名胜古迹编写一本专集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心。”艾三明就这样一头扎进了专集的编写工作中。2000年,他与胡茂新合作的《鄂州名胜古迹鉴赏》出版,全面、综合、系统地反映了鄂州的文化历史,集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资料性于一体。从多角度、多层次反映了鄂州为“武昌鱼故乡”、“古铜镜之乡”和佛教“净土宗”发源地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渊源,以及辉煌的“鄂”史,并为鄂州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供了指南。 


     武昌鱼是鄂州的瑰宝,亦是鄂州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些声音在质疑:“武昌鱼究竟是特指的某一种鱼,还是泛指武昌境内所有的鱼?”“历史上有3个武昌,谁能断定武昌鱼产于哪一个武昌?” 


     历时十二载,艾三明不计寒暑,不舍晨昏,翻阅了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从人文、地理、文化、水产等各个领域,对武昌鱼与武昌、武昌鱼与樊口鳊鱼之间的渊源关系进行了全面考证。 


     2012年,由他主编的《武昌鱼之谜》出版。书中,他用沙里淘金的精神,以历代诗家的人生际遇和对武昌鱼眷恋酷爱的情愫,翔实的历史资料和历代诗家观鱼品鱼的形象描绘,肯定了产于古武昌(今鄂州)樊口“似玉瓶”的鳊鱼为“武昌鱼”,也为此后我市创建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和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提供了依据。 


     今年10月,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的“团头鲂命名60周年纪念大会暨团头鲂学术研讨会”(团头鲂,武昌鱼学名)上,作为武昌鱼原产地文化研究学者,艾三明从不同角度介绍了武昌鱼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鄂州千年古都吴楚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使武昌鱼之谜大白于天下,获得与会专家的认同。 


     提起吴都文化,说起吴王城遗址,许多鄂州人还不知道这个遗址究竟在哪,是什么样子? 


     “小时候,我就是在吴王城遗址一带长大的。”艾三明记忆里的濠塘当时是一口鱼塘,塘边有一处很长、很高的土墩,“这里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土墩?小时候,我一直在琢磨。”直到后来,艾三明才知道,这就是吴王城城墙遗址的一部分。 


     “上世纪80年代初,听说有单位要在城墙遗址上建房子。濠塘是古迹,虽然当时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可古迹上怎能建房?”那时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他得知后十分着急,听说有关领导要来濠塘就建房一事进行调研,艾三明邀请一些文化界权威人士提前来到调研现场,反映情况。经一番争论,建房一事最终流产,包括濠塘在内的吴王城遗址保护工作也开始启动。很快,吴王城遗址被当时的黄冈地区行署列为地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地方最有魅力的,是当地的历史文化。对历史文化遗存,要保护它的完整性,对吴王城遗址的保护,我们一直在努力。”艾三明十分执着,他连续3次上交提案要求保护吴王城遗址,想通过提案尽可能将现有建筑与仅存的遗址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提案大户,艾三明每年上交提案四五件。为“吴王钓鱼台”正名、保护梁子湖生态环境保护武昌鱼、贺龙军部维修要保护革命文物……他一直在为鄂州文化、历史、古迹保护鼓与呼,这是一名文人学者、一个政协委员、一个民盟盟员对故土的热爱。 


Copyright © 2015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鄂州新闻网